打造体育特色村庄,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体育特色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体育特色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具体产业形式,它集乡村居民生活、村落文化、生态环境、体育游乐、探险研学、休闲康养于一身,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产业集群,对振兴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体育特色村庄建设能够引领乡村产业转型,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激发当地居民在体育、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意识,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乡村经济发展和体育活动开展又能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健康健身意识,告别或减少集聚闲聊、牌桌娱乐,增进乡风文明。因此,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可以促进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体育+”“+体育”发展模式,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融合发展。
湖南打造体育特色村庄的人文地理优势
我省地处长江中游,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山丘隆起,岗、盆珠串,北部平原、湖泊展布,地貌类型十分丰富。郴州、永州等湘南地区,多为丘陵,“山地”资源丰富;常德、益阳、岳阳等湘北平原湖区,“湘水”资源丰富;湘西、张家界、怀化等湘西地区,地形险峻,民俗古朴,自然和人文资源颇为丰富;长、株、潭等湘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赛事资源较为丰富。
我省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有着大量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为我省体育特色村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我省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和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如龙舟、高脚马、射弩、摆手舞、舞龙、舞狮、打飞棒、鼓舞等,为体育特色村庄开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文化载体。
多措并举,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体育特色村庄
湖南是旅游大省、体育大省,应按照《“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湖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湖湘人文、地理、体育等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全面打造地理空间相互衔接、资源优势融合互补的体育特色村庄。
建立财力支持系统,加强体育特色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议设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特色村庄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二是建议各县市区新增的地方财政收入,能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体育特色村庄建设。三是建议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重点打造体育特色村庄产业培育基地。四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强医疗、学校、便民超市和公共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体育特色村庄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整合体育特色村庄周边零散企业、当地民俗和旅游项目,秉承个性文化,提炼体育产业发展基因。二是引入和培育相关产业企业联合建设运营体育特色村庄,并依托当地优质、独特和天然的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三是延伸体育特色村庄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乡村体育赛事引领,充分发挥“体育+”在凝聚乡村人气、带动乡村旅游、增强乡村活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体育特色村庄市场生存能力。一是支持相关高校增设体育旅游方向或专业课程,加快培养体育旅游经营管理及专技人才。二是鼓励体育特色村庄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增设体育村庄实习基地,建立人才输送渠道。三是建立专家团队,加强各地体育特色村庄与体育旅游产业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为体育村庄的建设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彰显体育特色村庄核心文化价值。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服务环境。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体育元素、文化符号及其精神价值,创新体育特色村庄品牌表达方式,做好整体形象包装。三是创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或民俗体育节庆活动,打造文化与资本、社会融合发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平台。四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品牌塑造为中心,带动产业品牌、环境品牌、服务品牌协调发展。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公体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冬冬
【编辑】乡村振兴月刊湖南专题部 吴莅明 张青山 向培春
【责编】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