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忙”有所获“种”有所得
芒种,又叫“忙种”,正是一边忙丰收、一边忙播种的繁忙时节。京郊的冬小麦麦粒渐渐饱满起来,芒刺尖尖,金黄相连,即将回馈辛勤劳作又期盼丰收的人们;京西稻的秧苗一棵棵落地,根入泥土,稻田披绿,静静地生长起来;河湖相连的北京水系里,又多了不少撒欢儿的小鱼,新一批增殖放流的鱼苗陆续入水,喧嚣了粼粼碧波……一年一度,独属于芒种的繁忙风景和丰收味道,又逐渐充盈京郊大地——
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图片来源:海淀区农业农村局)
丰收在望麦管忙
芒种一到,顺义区木林镇前王各庄村李荣强管理的千亩麦田就到了灌浆中后期,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来摇去,再过十多天,就能装满了粮仓。李荣强说,初步估计今年的亩产大约有450公斤,已经着手联系收割机了。
房山区周口店镇娄子水村的杨利则更加忙碌些。因为今年有效降水比较少,所以灌浆水已浇了两次,在细心的“呵护”下,今年依然会有个好收成。“现在正忙着收割机的检修,为颗粒归仓做好准备。”杨利说。
丰收的风景背后,是种麦人的辛勤和汗水。每年芒种前,都是北京冬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比较繁忙的时候。除了喷施叶面肥和防治病虫害,更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和土壤湿度,及时浇好灌浆水,预防“干热风”。早在四五月份,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就先后组织了多次线上专题技术培训会和线下观摩交流会,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也举办了小麦机收减损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为小麦丰收做好技术支持。
笔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小麦收获面积40万亩左右,将于6月中下旬陆续成熟。为了保障小麦抢收成功,全市预计投入近500台联合收割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京市自有机具,能够充分满足麦收作业。同时,北京市还强化对本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外地跨区作业机具的组织调度,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服务队,做好农机作业用油和跨区机收通行保障。“三夏”农机技术指导服务暨安全督导组也已经成立,在夏收时将深入实地服务督导农机作业,确保播种质量提升。
京郊的一片片麦田里,万事俱备,只等丰收。
栽下秧苗待稻香
麦田忙丰收,稻田赶插秧。5月26日起,京西稻就进入了插秧期。“大概芒种的时候,就能完成所有京西稻的插秧工作了。”上庄联拓农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夏海威说。
在上庄镇,联拓农科管理着约1200亩京西稻田。田间插秧机高效开展着插秧作业,参与农事研学的小朋友们一边学习着稻作文化知识,一边体验着下田插秧的农耕文化。这是上庄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仲夏稻田图”中的一景。
2015年,京西稻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保护认证,同年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新农人”的运营下,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依托京西稻,根据不同季节的农耕作业特点,基地内持续提供插秧、收稻、稻田抓鱼蟹等不同类型的农旅休闲产品。“旺季的时候,基地内一天能接待24个亲子团,一个团内大约有20组亲子家庭。”夏海威说,京西稻的三产经济效益已经渐渐超过一产。
在京西稻文化价值被深入挖掘的同时,海淀区农业农村局也加强科技赋能,为京西稻作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引入“京粳香3号”“京粳香5号”新品种,开展示范和配套技术集成;持续提供测土配方服务,为京西稻田量身定制配方肥料;为区内科技企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打造了全市首个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
放流鱼苗净河湖
田里种稻,水里“种”鱼。芒种至,鱼类也到了生长繁殖的好时节。每年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今年北京市向自然水域中投放了经济鱼苗和净水鱼苗,又一批北京水域的“生态使者”打卡上岗。
《“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挥渔业在生态系统治理中的特有功能,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多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每年在密云水库等五大水系46万亩自然水面,投放经济、净水和珍稀鱼苗约1500万尾,初步实现了恢复天然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目标。
2023年,北京市确定了首批4个水生生物定点放流平台,同时对社会放流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着力从源头上杜绝因为不规范放生而引入外来物种等问题,让“种”入水中的鱼苗,真正成为粼粼碧波的养护者。
在悦耳动听的“麦秸垛垛”“布谷布谷”等鸟鸣声里,京郊田间农民的身影更加忙碌。不管是忙着收割、归仓,还是忙着播种、管理,都生动诠释了“夏争时”的季节物语,描绘出一幅幅耕耘与收获的生动图景,讲述着一个个首都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生动故事……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通讯员: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