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 地方动态/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地方动态 >
  • 稻鱼农耕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赋能桂西北乡村高质量发展

稻鱼农耕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赋能桂西北乡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06-28
分享到:


近日,《广西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新举措研究》项目团队对第六批中国重要文化遗产“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进行专题调研,对其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进行探究。

通过调研发现,“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 展示了广西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稻鱼产业、久远的稻鱼文化和魅力的少数民族风貌,对进一步提高广西生态农业产业的影响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深远意义。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种养历史悠久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位于广西西北部,覆盖三江县、融水县,全州县等五个县(市)中的59个乡镇,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形多山,以山地农田为主,面积近4万公顷。

追溯历史,桂西北山地稻鱼种养历史与古代百越民族迁徙及其农耕发展的息息相关。西汉武帝年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表明越地是最先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食稻米唤鱼蛤,使陶釜炊鱣饭”是古越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刘锡蕃在民国丛书《岭表纪蛮》中描述了少数民族地区耕作梯田的艰辛:“蛮人即于森林茂密山溪物流之处,垦开为田……其地山高水冷,只宜糯谷”阐明了山区水稻种植主要以糯稻为主。

由此可见,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 的循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凝聚了先民的智慧,蕴含着“天人合一”“节用物力”的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图片说明: 炎热的天气下,村民正在种植糯稻  张雨灿摄)

 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形成了“稻++瓜果”和“一季稻+再生稻+鱼(+瓜果)”两种模式。在空间利用上,通过“稻+鱼”、“稻+螺”、“稻++瓜果”(图2)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农田系统的水上水下立体空间。在时间利用上,根据种植内容不同,调整物种同步或异步种养的时间,形成了“田里有稻、水中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的种养效果。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遵从自然规律、季节农时,充分利用自然界动植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循环的规律,发展农业生产,得以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延续数千年。

                                                                                                                                                                  

(图片说明:柳州三江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基地  图源风情三江)

赋能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农产独特、民风淳朴、底蕴深厚。其田间生态循环体系有利于实现系统的能量平衡,出产的稻花鱼与稻米食品品质极佳,依托于遗产地壮美的农业景观和丰富的多民族文化风俗,以稻鱼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也得以快速发展。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所传承的优秀农耕智慧,是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依托,是发展乡村旅游极具魅力的看点,更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做好“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精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广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艺术学院 崔勇、张雨灿、莫媛媛)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