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 地方动态/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地方动态 >
  • 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06-29
分享到: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包含经济、生态、技术、文化、景观等多个层面的复合农业系统,认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启动,经过20年发展,22个国家65个项目获此殊荣,我国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目前,已有139个项目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农业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所蕴含的人地和谐生态思想、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有效的乡村治理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提供宝贵智慧。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内涵丰富,价值独特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狭义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而广义农业文化遗产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一些乡村古建筑、传统特色民宿、传统特色饮食等;二是制度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与农耕生产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俗习惯等;三是精神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气质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

在一些地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忽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农业或文化问题, 造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与发展中的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导致“缺乏对优秀传统农耕技术的有效保护、缺乏对优秀传统农作物品种的有效保护、缺乏对优秀传统农具制作使用技术的有效保护、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有效监管”的四缺现象普遍存在,资源利用不够高效,项目推进缓慢,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明显。

(二)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然而,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开展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具体表现在四方面的缺乏:资金缺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开展文化活动等。然而,很多乡村地区的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这些资金需求。技术缺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应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例如文物修复技术、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等。然而,一些乡村地区对这些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不足。投资缺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吸引投资者的参与,但是由于投资风险较高或回报周期较长,很多投资者对乡村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持观望态度,导致资金支持不足。教育与意识缺乏。乡村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这些都限制了他们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和传承困难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常驻人口少有身强力壮、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而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传统农耕经验的传承出现明显断档,致使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缺少,制约了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匮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专业的人才,如文化遗产管理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然而,乡村地区通常缺乏这类专业人才,导致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传承断层。由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年轻一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能和知识了解不足,导致传统技艺的断层,许多传统的农业文化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就业机会有限。在乡村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所需的相关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很多年轻人往往选择离开乡村寻求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导致人才流失和传承困难。四是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培训机构和课程,难以提供全面的人才培养和传承教育。五是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很多年轻人对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动力,导致人才培养和传承困难。

(四)市场开发和推广受限

一是农业文化遗产开发项目同质性现象较为明显。以古树参观、果品采摘、少数民族节庆欣赏等价值突出不明显的旅游活动居多,开发具有吸引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品牌项目较少。二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形象认知属性不足。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认知属性在大众心目中建构不足,未形成清晰的旅游化内容认知和形象感知,旅游者无法确认是否能满足其个人价值需求,因此难以激发旅游动机。三是农民参与度不高。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然而,一些农民对于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参与度不高,缺乏对此的认同和动力,制约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展。

三、对策建议

(一)用好政策工具

一是用好政府已制定的相关政策。明确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目标和措施,鼓励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政策要求贯彻落实。

二是制定专项政策和建立合作机制。政府可以制定专门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包括提供经济支持、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等。这些政策可以鼓励农村地区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促进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应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专家、企业和社区的合力,共同制定和实施相关项目和计划。

(二)加强品牌建设

中国地域辽阔,各具特色。各地可以借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结合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产品、生态环境等文化优势,通过打造特色农业文化品牌,形成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 20056月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18年来,经过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遗产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成为 GIAHS 保护的样板。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为起点,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发展,成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推进了青田田鱼和稻鱼米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形成了“一核多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已推广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德耀镇凤凰村和观文镇民乐村。

(三)引入科技创新

将科技创新与农业文化遗产相结合,开展数字化保护、虚拟展览、智能农业等项目。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效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应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多层次、全年全季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利用 GIS、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网络空间中的农业文化遗产虚拟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随时随地体验遗产地农业景观、文化场景等,给游客带来全方位全时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虚拟体验,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特别是季节性约束,充分挖掘不同季节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核心景观和旅游体验要素,开发不同季节的数字化旅游产品,进行在线营销,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全季运营。

二是构建农业文化遗产地交互式数字旅游平台,打造文化IP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具有分布不集中、文化多样、资源特色众多等特点,如村寨、服饰、民俗等,但受分布范围广、季节性及可进入性等因素限制,使得旅游者难以遍览。农业文化遗产地交互式数字旅游平台可以整合数字博物馆、数字化旅游产品互动体验、数字交互游览、电商销售等服务,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数字化展示、传播与营销,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四)加强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区域农业文化交流。农业文化内容丰富,饮食、耕作、节庆、民俗、非遗制作等均能反映特色,各地农业与农村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地域特殊性,其自然空间、田园气息、生态环境、传统手作等均和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生态息息相关。应加强国内各省市、各地区的农业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讲好中国农业故事。农业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价值中立性与权威性。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以组织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度。可以借助我国诸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交流促进会议,吸引国际公众来中国参观旅游,让国际公众深入了解中国乡村,促进乡村国际交流。还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项目,开展考古发掘、修复保护、数字化展示等项目,共同研究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三是扩大农业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国际性”特征,使得其保护与利用的交流显得很重要。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与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交流互动。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交流访问、展览展示等方式,搭建国际合作的桥梁。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华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故事,也要“引进来”,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传统农业中一些优秀的成分,为国家所用。


* 基金项目: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2年度乡村振兴课题——广西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新举措研究;2. 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稻虾生态渔业新模式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编号:桂科AA20302019-8。  (广西艺术学院崔勇     广西休闲农业协会刘永华)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