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 地方动态/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地方动态 >
  • 山民变市民 农民变工人 家业变产业——隆回县易地搬迁“三变”新生活

山民变市民 农民变工人 家业变产业——隆回县易地搬迁“三变”新生活

发布时间:07-19
分享到:

首先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从山窝窝搬出来,然后感谢在政府的帮助下就了业,有了自已的产业,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

7月17日,在隆回县七江镇高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户黄吉元向前来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组如数家珍介绍易地搬迁给自已带来的新生活。

黄元吉,全家6口人,老家在七江镇寨冲村12组的深山老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祖祖辈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天搬下山。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亨受政策红利,圆了祖祖辈辈的梦想,下了山,搬迀至七江镇高家易地搬迁安置点;从些发生了显著变化,从银行贷款无息贷款买了一辆挖机在本地干活,每年可挣几万元;老婆马桃花在易地搬迀做保洁员,并在帮扶车间务工,家庭收入稳定。黄元吉还担任了高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委会并担任副主任。

据介绍,全县共有易地扶贫搬迁2420户9650人像黄元吉一样下了山,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山民变市民写好融入新生活文章

在山里生活习惯了,下山进城,还是有点不适应,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后续帮扶,让我们慢慢融入新生活,现在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再是昔日的“山民”,我们也成了市民…

家住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思源小区9栋3单元101的刘道生抿着嘴笑着说。

隆回县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进服务智能化,实现管理精细化,着力解决搬迁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积极探索“小区管委会+物业公司+楼栋长”的“三位一体”创新管理模式

刘道生还告诉笔者,自己还是小区的楼栋长呢,每月还有300元的工资。

构建“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党建网格,建立党员活动室7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1人,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0名,动员42名党员参与小区管理。

压实属地、迁出地、县领导、部门四方责任,建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县委副书记任召集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联席会议制度,县城和乡镇的集中安置点均由县级领导联点包干,其中县城两个大型安置点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联系,其他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带头结对帮扶2户监测户,联系3户脱贫户、5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户,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对联系5户集中安置户,带头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指导员”“宣传员”“办事员”。

县财政局在盘活资产的基础上,将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物业管理等相关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1元/平米的标准安排安置小区物业管理费用。

完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善治“四治合一”的社区治理体系,建社会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性服务组织10余个,选聘精明能干的搬迁群众72人担任楼栋长,累计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150余人次,成功化解信访事件22起,有效解决群众诉求200余起。组织开展广场舞、篮球赛、中秋茶话会等活动60余次。

在安置小区内建立就业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篮球场、充电桩、停车场、休闲文化长廊等生活服务设施。围绕就近就学,投资4000万元在兴业小区附近新建了全县设施最好的公立幼儿----城东幼儿园,提供600余个学位;投资3000万元在思源学校扩建一栋五层教学楼,增加1000个学位。为解决乡镇安置小区群众喂养鸡鸭难题,在周边流转土地18亩,集中建设鸡舍9200平方米,为每位搬迁户提供5-10平米房的鸡舍。

农民变工人写好就业文章

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兴业小区1栋1单元301范桂贞每吃过早餐就去和硕鞋厂上班,从家到工厂步行仅10多钟的路程,家门口就业很方便。

范桂贞说没易地搬迁前,在家是个农民,做梦都想从田里洗脚上岸,成为一名工人;没想到易地搬迁圆了梦,让自已成为一名工厂工人。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关键,细化帮扶措施,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最大力度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牵线搭桥支持就业。

深化与广州、深圳等地劳务协作,通过组织赴粤返岗务工、“春暖农民工”专列服务活动等方式进行“点对点’对接、“门对门”输送;抓住搬迁户能力和素质培训两个重点,针对不同务工需求和培训意愿,精心准备培训“单子”,因人因岗开展培训,今年来培训搬迁群众129人。

开辟就业信息宣传栏,依托“湖南省公共就业信息管理平台”“湘就业”,开展线上“311”服务,打通安置群众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创办全市首家“零工驿站”,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累计组织专场招聘会18场次,促成1800余人就业。截至目前,全县搬迁群众中有劳动意愿且已就业人数4220人,其中县内就业1365人,县外省内就业699人,省外就业2156人。

围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以工代赈”项目,最大程度吸纳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共吸纳搬迁群众就业148人。

因地制宜引进帮扶车间,引导搬迁群众就地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目前,全县共建成易地搬迁帮扶车间9个,共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391人。⠼/span>

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多道、多领城开发了光伏电管理员,护林质,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等一批公益性岗位,难群众安置就业97人。

绕六大产业,积极开发符合群众求的就业岗位,带动撒迁群众就近就业。六大产业共计吸纳1600余人次撒迁群众就近就业,其中12家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易地搬迁家庭455户。鼓励积极从事导游、餐饮、民宿等工作,累计吸纳搬迁群众800余人次就近创业就业。

家业变产业写好产业文章

没搬出来之前,住大山里,只有家业,就那点田和土;我以前跟着别人去打工,现在当上了劳务经纪人,总算了有了自已的产业。从小沙江搬进县城搬迁户康纪平说,易地搬迁进城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家业变产业。

该县坚持将后续扶持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谋划,着力构筑“县有特色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的后续产业扶持体系,助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积极推动将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县“十四五”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在全力推动“以工代赈”政策向安置点发展产业重点倾斜的基础上,组织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部门全面推广“以工代”政策,同时,将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各类优惠政策向安置点倾斜,全力支持安置点发展后扶产业。

“因地制宜”深化产业帮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扶持农业产业帮扶工作方案》,坚持直接带扶和委托帮扶相结合,激发搬迁群众产业致富内生动力。

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易地搬迁户”的联农带农帮扶模式,全县2420户9650名搬迁群众均享受到产业帮扶收益,户均增收在400元以上。

对搬迁群众中的脱贫户自主发展产业的,采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易地搬迁户”模式签订产业帮扶合同,由帮扶主体通过产前产业确定、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保底回收的方式进行直接帮扶。同时,对其中无劳动能力的,采取重点产业帮扶方式,实行委托帮扶分红增收,实现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该县在易地搬迁中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助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搬迁户聂艳飞说,搬到县城后,在思源小区租个铺面,办了个鸿飞饰品车间,进行来料加工,带动30多个妇女搞家庭作坊,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家庭收入。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