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精准定“信”以信添“金” 引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良田”
乡村信用资源具有分散和隐蔽的特点,整合成本高,银行难以对群众信用状态作出准确判断,农户贷款需求与银行放贷意愿信息不对称。2021年以来,华容县坚持政府引领,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桥梁作用,将金融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谋划,积极探索推行诚信金融新模式,有效解决银行不敢贷、农户贷款难等问题。截至2023年8月底,县政府共与邮储银行等9家银行合作,累计投放信用贷款19.67亿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水”。
华容县“党建+诚信金融”信用村授牌仪式现场
坚持精准画像,广泛开展授“信”服务。以“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为抓手,推动村集体组织为乡村振兴增“信”。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诚信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华容县实施诚信金融新模式、共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推行“县主导、乡主责、村主建、群众主体、银行共建”方式,乡镇成立由值班负责人、支村两委、联点金融机构代表等为成员的“信用村”评定小组,村级成立两委班子成员、农民代表(一般5-15户推选1人)等人员组成的“信用户”评定小组,银行对村(社区)派驻“金融村官”,确保评定工作有序高效推进。整合信用资源。以村集体组织为主体,全方位考察区域内群众信用资源,涉及群众生活、生产、做人、做事等各方面,如:水电缴费、资源资产、贷款还款、闹访信访、遵纪守法等情况。整合税务、人社、农业、法院等部门信用信息,逐步归集至县内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农户信用系统。“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情况由县统一汇总,定期向各银行推送共享,打破信用资源垄断。实行动态管理。压实评定人员责任,发现在评定中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的,对已评“信用村”“信用户”降级作废,并追究相应责任。实行信用年检复评制度,规定“信用村”“信用户”有效期3年,每年对“信用村”“信用户”资格予以审核,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资格。截止2023年8月底,华容县已创建挂牌“信用村”203个,实现“信用村”创建全覆盖,累计评定“信用户”16.57万户。
坚持政银联动,积极对接用“信”需求。县乡政府及村集体组织积极搭建“桥梁”,当好银行与农户间的联络员,让评定信用快速、精准转变为贷款资金。协调政策优惠。对“信用村”内“信用户”,由银行确定授信金额,直接凭信用进行贷款,无需抵押、担保,打破了农商银行对乡村存款贷款垄断地位,各银行纷纷加入农村金融服务竞争,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督促商业银行将涉农贷款利率在同类贷款指导利率基础上下浮10%以上,如:华容县农商银行涉农贷款平均利率已由7.56%降低至5.1%,建设银行利率已降低至3.85%。推动银行优先为“信用村”建设惠农通服务点,同等条件下优先为“信用户”办理贷款,银行既减少了业务成本,更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大投放引导。根据县域实际,选择优质稻、优质油及芥菜、生态渔业(小龙虾、鲈鱼、东湖胖头鱼等)、生猪、中药材“二优四特”产业作为投放重点,针对育种、生产、收储、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大对种粮大户、养殖能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投放力度,支持乡村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农房、土地流转等财产权抵押信贷业务,盘活乡村资产。牵头挖掘需求。由村(社区)统一收集“信用户”贷款申请,并组织村民代表初审,提交相关银行确定额度,加快贷款投放。县农业、金融等主管部门,联合各商业银行,用好电视、广播、微信、短视频等媒体,广泛宣传推介银行金融产品。充分发挥“信用村”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已贷款“信用户”口口相传,持续扩大诚信金融影响力。
坚持闭环管理,切实维护守“信”环境。作为全省17个县域金融生态评估A级县之一,华容县在推行诚信金融过程中坚决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确保不良贷款率在3%以下。强化统筹协调。持续推进乡村治理“136”工程,即:完善村规民约“一个制度”,建好支村两委班子队伍、集体经济队伍、群众自治队伍“三支队伍”,开展无逾期贷款、无非正常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安全环保事故、无诉讼、无违法建设(含乱埋乱葬)“六无创建”,将诚信金融工作与乡村治理、底线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强化约束管理。修订完善各村村规民约,将诚信金融是否纳入作为“信用村”评定基础条件之一,强化群众自我约束,有效提高村民诚信意识,降低贷款逾期率。设置“熔断”机制,对农户不良贷款率超过2%的“信用村”予以预警、酌情减少优惠措施,高于3%的予以摘牌、取消相应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华容县还乘机加快推进逾期贷款清收工作,着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县信用体系。强化考核激励。对诚信金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给予提拔重用;适时表彰诚信村(社区)、诚信农户、诚信企业,推介先进典型;对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先进单位,配比存放财政性资金;协调银行安排适当经费“以奖代补”给予村级支持,提高工作积极性。